南宫ng28相信品牌力量为主题的雪豹研讨会在北京大学保护生物学楼举办,来自国家林草局动植物司、野生动物保护监测中心,保护地主管机构、社会组织、企业等共计50余名代表参与。本次研讨会由中国绿化基金会和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指导,得到了腾讯基金会和华泰公益基金会的公益支持。
本文是“2025豹在身边,多方参与助力雪豹研究与保护”研讨会第一个分享环节,“雪豹种群评估进展”的内容回顾。随着这些年监测调查工作的逐渐深入和数据的不断积累,如何科学地评估雪豹种群现状,成为当前雪豹保护的重点。“在哪里、有多少”,依然是雪豹研究和保护中的基本关键问题。
红外相机监测、颈圈GPS追踪、粪便DNA分析、AI物种识别等新技术的应用与升级,帮助提升了种群数据覆盖范围和准确度。然而,广袤的栖息地范围、高昂的人力物力成本、复杂的数据处理和整合,仍为雪豹种群评估带来不小的挑战。
在本文所展示的环节,希望展现国际和国内雪豹调查研究与种群评估的现状,也通过三江源、四川、祁连山三个区域的雪豹种群评估与进展,分享交流相关经验。
虽然我们依然无法精确地知晓雪豹究竟有多少,但正是这些朝着目标不断接近的努力,让它们位于雪山之巅的身影逐渐清晰。
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创始人吕植老师介绍了当前我国雪豹研究和保护的现状与挑战,以及她所领导的研究和保护团队这些年的进展。
肖凌云博士等揭示了三江源雪豹与岩羊之间“上行调节”的趋势;指出影响岩羊种群最关键的因素是冬季的降雪和气温;并阐明因家畜与岩羊生态位分化而构成人-家畜与雪豹-岩羊之间共存的关系。汤飘飘博士在三江源昂赛地区的研究发现,雪豹对岩羊的捕食量是岩羊种群的五分之一,占其种群增长量的五分之四,且岩羊种群仍呈增长趋势,呼应了岩羊对雪豹上行调节的观点。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生态保护力度不断增强,青藏高原的岩羊和雪豹等物种的数量都呈现了恢复的趋势,而食草动物的增长速度高于食肉动物,为后者的种群稳定和增长提供了支撑。
李娟博士等研究表明,过去2万年至未来2070年,无论在冰期还是暖期,青藏高原的山地始终为雪豹保留着一片适合它们生存的“避难所”,维持栖息地之间的连通性,避免人类活动进一步挤压雪豹的生存空间是保护雪豹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此外,根据李雪阳博士等研究表示,虽然当前记录到雪豹与豹同域分布,但二者目前都处于种群增长的状态,并未观察到它们之间的竞争,未来雪豹栖息地缩减受气候的影响可能高于豹带来的影响。吕植教授表示:“有些因素我们没有办法控制,但是我们可以控制的是人的活动,所以人的活动怎样能够进一步地跟其它生命和谐共处,仍然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挑战。”
关于冲突,通过与姚蒙课题组合作进行的雪豹粪便DNA分析以及李娟博士、朱子云博士开展的社区访谈发现,雪豹的食物以岩羊为主,在自然猎物充足时对家畜的捕食大为减少,因此保护自然食物链是减少冲突的关键。申小莉博士等揭示了传统文化的丰富度与生物多样性丰富度之间的正相关关系。朱子云博士的研究表明,三江源地区的居民对雪豹容忍度较高,与藏传佛教文化中众生平等和神山圣湖的保护传统有关。吕植教授表示:“在这里的传统文化中,人与野生动物共存的理念深入人心,保护自然靠的不是法律的规范和金钱物质的激励,而是人们在行为上的自律。”
面对多重挑战,自2005年起,三江源国家公园及之后的国家公园在保护实践中不断创新,探索以社区为基础的保护模式,将社区居民纳入“一户一岗”的保护体系,形成以政府为主导、社区为主体、社会组织提供技术支持的创新机制,以及以社区为主体的雪豹监测体系。三江源国家公园与社会组织和科研机构通过十多年的合作努力已成功揭示了三江源雪豹的种群数量。自2015年起,中国从事雪豹研究和保护的机构间形成了合作网络,通过数据共享分析雪豹的分布与威胁状况。此外,跨国界的栖息地保护也至关重要,需确保雪豹迁徙通道畅通,并联合应对遗传多样性下降、传染病等潜在风险。
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的Justine Alexander介绍了IUCN雪豹评估更新的国际协作进展。
雪豹因行踪隐秘被称为“高山幽灵”,研究难度极大。如今,红外相机和GPS项圈技术带来了重大突破。蒙古国通过43只戴项圈的雪豹和长期红外监测,首次揭示了其繁殖规律:雌性3-4岁生育,每胎1-3只幼崽。
不仅雪豹的科学研究取得了进步,各国之间的合作也在加强。2017年,雪豹分布国通过《比什凯克宣言》承诺系统评估种群。截至2022年,12国完成169次调查,覆盖20万平方公里(占栖息地10%),远超2017年的2%。
目前已经有6个国家正式发布了雪豹种群数量,其余6个国家有非官方的数字。由于中国占全球雪豹栖息地的60%,所以其正式发布的数据对这一轮的IUCN雪豹评估来说至关重要。
2025年的IUCN红色名录评估将采用自下而上的方法,由各国提交本地数据来确保科学性。新评估还将首次连接IUCN红色名录(灭绝风险)与绿色名录(保护成效),量化保护行动的实际影响。未来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将继续帮助填补雪豹数据空白、协调跨国保护策略,以及应对气候变化导致的栖息地减少和破碎化。评估结果希望能够运用于国际公约(如CITES)、保护资金和政策制定。
北京大学博士后、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科学顾问李雪阳博士分享了三江源区域雪豹种群的评估进展。
由于雪豹分布范围广、调查方法不统一等问题,雪豹数量评估工作往往面临较大挑战,全球的雪豹种群评估数字也一直存在变化和争议。为此,各国政府、高校及相关机构联合发起了全球雪豹种群评估(PAWS)项目。
中国目前很多区域都已经积累了雪豹调查数据,但以往的评估标准可能存在不统一的情况。因此,在评估过程中如何合理应用这些数据展开调查成为国内雪豹种群评估中的关键问题。针对于此,李雪阳博士分享了她们的评估流程:确定雪豹栖息地分层→评估密度调查对于各个分层的代表性→评估雪豹的种群密度和数量。基于上述策略和原则,在青海省林草局和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的支持下,北京大学、西交利物浦大学、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原上草自然保护中心、年保玉则生态环境保护协会联合在三江源区域进行了大范围雪豹种群评估。
联合工作组整合了2008-2017年间开展的雪豹调查信息,筛选了220个分布点,利用最大熵(MaxEnt)模型进行雪豹适宜栖息地模拟,最终得出结论:三江源地区有116570 km2的区域是雪豹适宜的潜在栖息,团队还基于这个结果对栖息地进行分层。在对雪豹种群密度和数量的评估过程中,工作组直接将环境变量引入多季度空间标记重捕模型,用环境变量模拟密度,更好地反映了雪豹密度受环境变量的影响。
结果表明,在适宜栖息地(116570 km2)内,雪豹平均密度为0.9个体/100 km2,种群数量为1002(95% CI:755~1341)只,这一密度和种群数量在国际上都处于较高水平。评估结果表明现有数据可以应用于大范围雪豹种群评估,填补了全球大尺度雪豹种群调查的空白,提供了技术方案。
四川省大熊猫科学研究院生物多样性监测中心副主任的周文嘉介绍了四川雪豹的种群调查和评估进展。
四川省近十年多个自然保护地直接监测到雪豹记录。团队在2022年编制了四川省的雪豹监测方案,制定了三个层次的目标,首先是搞清楚雪豹的分布范围,其次是了解种群密度和数量,最后在数据充分的情况下,理解其遗传状况。团队基于PAWS方案设计工作路线,并通过社区访谈、红外相机布设及样线调查开展工作。
截止目前,四川省的调查范围涉及成都、德阳、绵阳、雅安、阿坝、甘孜、凉山7 个片区,已完成1796个网格中的近600个,共安装红外相机近1500台,获取雪豹相关的红外相机照片和视频影像资料约 3500张,已掌握雪豹监测点位超过 100个,目前数据正在进一步的整理和分析之中,大家可以期待团队后续的雪豹评估结果。
周文嘉强调,如今雪豹调查的空间覆盖率低,红外相机有效工作时间短且安装存在问题,如受太阳光照射容易误触发、易丢失、在某些位置易被积雪掩埋,影响了数据获取。接下来的工作是首先在方案上进行优化,研究更合理的网格布设和红外相机安装方法,利用新技术,如通过无人机了解难以到达区域的栖息地状况,欢迎大家进一步对基础科研及合作进行探讨。
青海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刘炎林从祁连山雪豹调查情况、种群数量评估及未来保护规划三个方面进行了分享。
祁连山作为青藏高原东北缘的重要生态屏障,是雪豹的关键栖息地。以往多项研究表明:该区域无论在过去还是未来气候变化的情况下,都能为雪豹种群提供稳定的生存环境和气候庇护。正因如此,祁连山地区很早就引起了科学家的关注,成为雪豹调查工作开展最早的地区之一。
2013年,Justine Shanti Alexander等人首次利用红外相机在祁连山地区进行雪豹监测,之后,包括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猫盟、北京大学、北京林业大学等在内的多个团队陆续在祁连山地区开展雪豹调查,积累了丰富的本土数据。
如何利用这些多团队、多时段的红外相机调查数据估算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的雪豹种群数量和密度呢?研究团队对以往调查数据进行筛选,选取2018年11月5日-2021年7月21日这一调查比较集中的时间段进行数据整合,利用空间标志重捕模型(SCR)估算出祁连山青海片区雪豹种群数量约为251只。通过分析,科研人员进一步得出雪豹分布与山体陡峭程度、家畜密集程度等因素有关,且青海片区西部地区雪豹密度较高。
接下来,研究团队计划将现有研究成果从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外推至整个祁连山国家公园,通过已有雪豹监测数据评估祁连山国家公园雪豹的本底数量。
本文由:南宫28ng相信品牌提供